媒体中心 News Center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公司新闻 >> 浏览文章

公司新闻


他用“精神之火”照亮崛起之路 ——记沙钢集团淮钢特钢公司党委书记何达平下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0日


   他,带领“淮钢人”不仅炼出了一炉炉“优质特钢”,创造了可观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在用钢的意志、铁的纪律、火的热情,锻造出特有的“淮钢精神”,支撑着淮钢走出了一条行业领先的崛起之路。
  他,就是沙钢集团淮钢特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何达平。    
  钢一般的意志,
  让企业危中求机、难中攀高
  淮钢人说,钢是硬的,何达平比钢更硬,没有何达平钢铁般的意志,就没有今天的淮钢。
  为引进意大利70吨电炉生产线,他在北京与意大利厂方谈判,一呆就是两个多月,成箱地吃方便面。每天谈判12小时以上,以坚强的意志和耐力,一次次赢得主动。最后以1140万美元成交,比对方报价整整少了1860万美元。意方负责人不得不承认遇到了厉害的对手,感慨而幽默地说,意大利总部“血流成河”了。
  钢一般的意志,还体现在他豁出命推动企业发展上。2003年“非典”时期,正值淮钢“十五”技改关键时刻。当时设计承担单位首钢设计院已有两例疑似病例,一时草木皆兵,没人敢去。但何达平带领企业技术骨干住在北京,坚持完成设计方案。住的那家酒店,人都走光了,就剩下淮钢几个人。就这样,淮钢技术改造的进程一天没耽搁。转炉生产线仅用13个月就建成,建成后一年赚了3个亿的利润。
  2009年,为让世界最大钢管生产企业——天津大无缝钢管集团落户淮安,在明知对方与西部一家钢厂已谈得差不多的情况下,何达平仍和对方进行艰苦的谈判。项目推进关键期,何达平刚刚做了肿瘤切除手术。为了不影响项目洽谈,术后还未康复,他执意前往天津。当时,天津大无缝钢管集团老总大病初愈尚未出院,两个病友病房中相见,对方二话没说就把合同签了,总投资30亿元的项目终于抢到手。
  铁一般的纪律,
  让企业发展快而不乱
  何达平把安全生产看得“比天都大”。淮钢规定,工作期间不戴安全帽要除名。一次,设备处处长参加公司会议,散会后想起车间里等他调试设备,急匆匆往车间赶,一时忘了戴安全帽。后来他找到何达平主动认错,何达平说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但考虑到你是老员工,可以按调出单位名义办理手续。
  铁的纪律对谁都是一视同仁,身为一把手的何达平也不例外。走进何达平的办公室,墙面壁纸脱落,地板是上个世纪90年代铺设的,龟裂变形,凹凸不平,空调是去年才安装的。何达平说:公司的资金主要用来保生产、促发展,其他方面能省一分是一分,这是淮钢铁的规矩。
  1995年,他带队去奥地利考察耐火材料,谈判一结束,签了字就赶往香港谈轧钢项目。奥地利供应商吃惊地说:到现在为止,这是他遇到的唯一一个不去阿尔卑斯山游览的合作伙伴。何达平说,我不是不知道奥地利自然风光美丽,也想看看维也纳音乐厅的辉煌。但创业初期,勤俭节约是企业对每一个职工的要求,公司规定如此,在国内国外一样要遵守。
  钢企,每年进进出出的资金几十亿,来来往往的原辅材料上千吨,廉政上也是“高危行业”。何达平走上领导岗位,就有各怀目的的人围着他转,但他对内,没为亲属、子女、朋友批过一吨便宜钢材;对外,没收一个红包、没拿一点好处。
  不该拿的钱一分不拿,奖励给他个人的钱却一次次往外掏。2006年,他把市政府奖励的25万元捐给了企业;第二年,把市政府奖的37.3万元捐给了职工。多年来,他个人共捐出了850多万元。2007年,更是将公司股东奖给以他为主的经营层的1350万元全捐给了市慈善总会。
  在何达平带动下,20多年来,淮钢的领导班子无一出现经济问题,淮钢还向沙钢集团各大企业输送了60多名干部,成为集团公司的“人才基地”。
  火一般的热情,
  让企业永葆生机
  上世纪90年代初,一位浙江民营大老板看中了何达平的潜质,开出100万元安家费和年薪20万的高价挖他;同年,省冶金厅看中他的管理才能,调他进省机关,都被他婉拒。他说,苏北企业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我不能走!
  何达平曾多次公开表示,只要有利于淮钢发展,谁来控股当大老板都行。2006年,他引入沙钢这个战略伙伴,主动从过去的一把手转为二把手。很多人不理解,他反问:是企业发展重要还是个人位置重要?正是他的这种广阔的胸怀,避免了淮钢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停滞不前,让企业跃入新的发展快车道。
  何达平常说,企业再难不能难职工。2003年淮钢改制,1000名职工从主业剥离,4000多人重新签约上岗。为保住每一位职工岗位,他相继兼并市里几家企业组建新公司,为职工再就业提供新岗位。这次影响面极大的改制最后没一人下岗,没一人上访,被市领导一再表扬。
  企业改制后,他拿出100万元,建立了“何达平爱青基金会”,对大学毕业进企业的青年职工提供生活补助。新来的年轻职工要成家,公司提供一套单元住宅,爱青基金给予8000元到1万元的补助;职工子女上不起学,公司有职工爱心救助会;考上大学的职工子女,公司有“金榜题名宴”和丰厚礼品,一路欢送。为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他每年斥资1000多万,不惜买8元钱一斤的有机米,为职工提供丰富的工作餐。工人们说:吃的比家里都好。
  领导的关怀转化成企业一路向上的软实力、创新力。从意大利引进的40吨轧钢线,运行中职工发现如对部分控制程序进行修改,还有产能提升空间,硬是通过钻研,最终将外方设计的40吨产量提高到现在的80吨,连外方设计专家都感到难以置信。被何达平挽留下来的王中英,来企业不到两年,就为淮钢开发了67个高附加值新产品,新增效益7800万。
  炉火熊熊,钢花闪耀。正如一位淮钢艺术团的职工在诗中写的,“火在燃烧,5000多颗心同奏和谐乐章,让贝多芬也觉美妙!”
  本报记者 蔡志明 沈峥嵘
Copyright (C) 2014 江苏沙钢集团淮钢特钢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苏ICP备15031235号-1  苏公网安备 320812020003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