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News Center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公司新闻 >> 浏览文章

公司新闻


新华日报2012年6月12日一版 执着一生,他用“精神之火”照亮崛起之路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2日


新华日报2012年6月12日一版

执着一生,他用“精神之火”照亮崛起之路
——记沙钢集团淮钢特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何达平(下)

    炼钢,是铁与火相互作用、持续锻打的过程。细观淮钢发展史,何达平带领“淮钢人”不仅炼出了一炉炉“优质特钢”,创造了可观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在用钢的意志、铁的纪律、火的热情锻打着自身,锻造出特有的“淮钢精神”,支撑着淮钢走出了一条行业领先率先的崛起之路。


钢一般的意志,让企业危中求机、难中攀高


  在淮钢有句名言,钢是硬的,何达平比钢更硬,没有何达平钢铁般的意志,就没有今天的淮钢。
  为引进意大利70吨电炉生产线,他在北京与意大利厂方谈判,一呆就是两个多月,成箱地吃方便面。每天谈判12小时以上,以坚强的意志和耐力,一次次赢得主动。报价每天都在变化,最后以1140万美元成交,比对方报价整整少了1860万美元。意方负责人不得不承认遇到了厉害的对手,感慨而幽默地说,意大利总部“血流成河”了。
    钢一般的意志,还体现在他豁出命推动企业发展上。2003年“非典”时期,正值淮钢十五”技改关键时刻。当时设计承担单位首钢设计院已有两例疑似病例,一时草木皆兵,没人敢去。但何达平没有畏惧和退缩。他带领企业技术骨干住在北京,坚持完成设计方案。住的那家酒店,人都走光了,就剩下淮钢几个人。面对生死考验,他每天往返设计院和住处,到了设计院人家按当时的规定不让见面,怕被传染,就通过电话交流设计方案。就这样,淮钢技术改造的进程一天没耽搁。转炉生产线仅用13个月就建成,建成后一年赚了3个亿的利润。
    2009年,为让世界最大钢管生产企业——天津无缝钢管集团落户淮安,在明知对方与西部一家钢厂已谈得差不多的情况下,何达平仍竭力争取并和对方进行艰苦的谈判。2009年,正值项目推进关键期,何达平刚刚做了肿瘤切除手术。为了不影响项目洽谈,术后还未康复,他执意前往天津。后到一天,帮他们谈项目的淮安市委书记看见他,脱口而出“你不要命啦?”。当时,天津无缝钢管集团董事长也是大病初愈未出院,两个病友病房中相见,对促成双方签约产生了关键作用。总投资30亿元的项目终于抢到手。今年5月28日,世界唯一一条超大口径无缝钢管生产线在双方合作的天淮公司贯通出管,奏响了“十二五”淮钢快速发展的序曲。
    正是这股坚强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推着淮钢登上一个个新起点。


铁一般的纪律,让企业发展快而不乱


    钢铁企业是高竞争行业,也是安全高危行业。要发展,唯有快才行,而要达到快,没有铁的纪律保证显然不行。
    何达平把安全生产看得“比天都大”。淮钢规定,工作期间不戴安全帽要除名。一次,设备处处长参加公司会议,散会后想起车间里等他调试设备,急匆匆往车间赶,一时忘了戴安全帽。后来他找到何达平主动认错,何达平说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但考虑到你是老员工,可以按调出单位名义办理手续。
    铁的纪律对谁都是一视同仁,身为一把手的何达平也不例外。走进何达平的办公室,你不敢相信这是一个百亿元企业当家人的办公场所,室内没有任何装饰,墙面壁纸脱落,地板是上个世纪90年代铺设的,龟裂变形,凹凸不平,空调是去年才安装的。何达平说:公司的资金主要用来保生产、促发展,其他方面能省一分是一分,这是淮钢铁的规矩。
    1995年,他带队去奥地利考察耐火材料,谈判一结束,签了字就赶往香港谈轧钢项目。奥地利供应商吃惊地说:到现在为止,这是他遇到的唯一一个不去阿尔卑斯山游览的合作伙伴。何达平说,我不是不知道奥地利自然风光美丽,也想看看维也纳音乐厅的辉煌。但创业初期,勤俭节约是企业对每一个职工的要求,公司规定如此,在国内国外一样要遵守。
    何达平如此,员工自觉如此。公司技改工程动力处处长房启超说,“我在淮钢15年,技改项目一个接一个,近10年没能去宁波看岳父,老人家以为我和妻子感情出了问题”。1995年,他和妻子准备回去探亲,恰逢公司有个重要谈判,公司规定谁都不准请假。他只好把还有一个月就要生产的老婆送到火车站,让她独自回娘家。“夜里10点,看她一个人挺着大肚子挤上回宁波的火车,我担心得彻夜未睡”。
    钢企,每年进进出出的资金几十亿,来来往往的原辅材料上千吨,廉政上也是高危行业。从何达平走上领导岗位起,就有各怀目的的人围着他转,但他对内,没为亲属、子女、朋友批过一吨便宜钢材;对外,没收一个红包、没拿一点好处。
    不该拿的钱一分不拿,奖励给他个人的钱却一次次往外掏。2006年,他把市政府奖励的25万元捐给了企业;第二年,把市政府奖的37.3万元捐给了职工。多年来,他个人共捐出了850多万元。2007年,更是将公司股东奖给以他为主的经营层的1350万元全捐给了市慈善总会。
    铁的纪律培养了一支素质过硬、能打硬仗的队伍。在何达平带动下,20多年来,淮钢的领导班子无一出现经济问题。反而向沙钢集团各成员企业输送了60多名干部,成为集团公司的“人才基地”。
火一般的热情,让企业永葆生机
    由于地处苏北腹地,同等条件下每产100万吨钢材,淮钢仅运输成本一项就比苏南同行多1个亿。淮钢能跻身全国特钢前三强,除了持之以恒的科技进步、技术创新,还有“淮钢人”对企业火热的投入和奉献。
    对事业,何达平有像火一样燃烧自己的奉献精神。上世纪90年代初,一位浙江民营大老板看出了他的潜质,开出100万元安家费和年薪20万的高价挖他;同年,省冶金厅看中他的管理才能,调他进省机关,都被他婉拒。他说,苏北企业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我不能走!
    何达平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只要有利于淮钢发展,谁来控股当大老板都行。2006年,他引入沙钢这个战略伙伴,主动从过去的一把手转为二把手。很多人不理解,他反问:是企业发展重要还是个人位置重要?正是他的这种广阔的胸怀,避免了淮钢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停滞不前,让企业跃入新的发展快车道。
    对人才,他捧出火一样滚烫的心。2004年,为留下从北京钢铁研究院来淮钢短期完成科研项目的博士后王忠英,何达平和老伴把包好的饺子送到他宿舍,将公司为自己配备的新车送他当生活用车,并花了100万元在北京三环为他买了一套公寓。火般的热忱让王忠英深为感动,终于留了下来,成为淮钢的总工程师。
    对职工,他有像火一样的热情。企业再难不能难职工,这是何达平的一句响亮口语。2003年淮钢改制,1000名职工从主业剥离,4000多人重新签约上岗。为保住每一位职工岗位,他相继兼并市里几家企业组建新公司,为职工再就业提供新岗位。这次影响面极大的改制最后没让一人下岗,没一人上访,被市领导一再表扬。
    企业改制后,他心系职工冷暖,千方百计为职工谋利益。自己拿出100万元,建立了“何达平爱青基金会”,对大学毕业进企业的青年职工提供生活补助。新来的年轻职工要成家,公司提供一套单元住宅,爱青基金给予8000到1万元的补助;职工子女上不起学,公司有职工爱心救助会;考上大学的职工子女,公司有“金榜题名宴”和丰厚礼品,一路欢送。为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
     火一般的情怀转化成企业一路向上的软实力、创新力。从意大利引进的40万吨轧钢线,运行中职工发现如对部分控制程序进行修改,还有产能提升空间。硬是通过钻研,最终将外方设计的40万吨产量提高到现在的80万吨,连外方设计专家都感到难以置信。1997年,二轧厂司炉工翟强权,把农村老家用来盖新房的4500元送来支援二期工程,他说,“房子可以缓,二期不能等”,把自己和企业命运连在一起。被何达平挽留下来的王忠英,2005年以来,为淮钢主持开发了192个高附加值新产品,新增效益2.86亿元。
    炉火熊熊,钢花闪耀。正如一位淮钢艺术团的职工在诗中写的,“火在燃烧,7000多颗心同奏和谐乐章,让贝多芬也觉美妙”!
                             本报记者 沈峥嵘 蔡志明

 

Copyright (C) 2014 江苏沙钢集团淮钢特钢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苏ICP备15031235号-1  苏公网安备 32081202000382号